第二二六章 可是,这样的军队后世真的出现了!《大明:剧透未来,朱元璋崩溃了》
登陆    用户注册    足迹
聚小说 > 书源N > 大明:剧透未来,朱元璋崩溃了 > 第二二六章 可是,这样的军队后世真的出现了!
字号:   字距:  
主题: 绿

第二二六章 可是,这样的军队后世真的出现了!

“韩成,你有没有好的办法,可以解决这种弊端?”
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。
遇事不决问韩成。
随着和韩成之间,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,如今朱元璋已经逐渐养成了遇到事情了、尤其是比较棘手,难做的事情时,问一问韩成的习惯。
毕竟他在此之前,在很多棘手的问题上,都从韩成这里得到了不错的解决办法。
很多解决办法,若不是从韩成口中说出,朱元璋、乃至于这个时代的人都根本想不起来。
这自然不是因为朱元璋等人不够聪明。
而是因为时代局限性。
事实上,真的比起聪明才智,韩成觉得自己要比这个时代顶尖的那一批人差上很多。
从未来而来的他,是成功的站在了无数优秀前人的肩膀上,所以才会显得自己看起来,比这个时代顶尖的人聪明一样。
这点自知之明韩成还是有的。
不过,来到这些时代,能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,用无数顶尖人才汇集起来的智慧来解决问题,本身也是一种本事。
没有来到大明之前,韩成虽也知道知识重要,知识可以改变命运。
可这种感觉并没有那样强烈。
但来到大明之后,韩成是切身体会到了知识有多重要!
知识不仅仅改变命运,还能改变世界!
听到朱元璋的询问,韩成并没有立刻回答。
他低头思索。
毕竟在此之前,他没有想到朱标朱元璋会问这个事情,并询问自己相应的解决办法。
韩成知道自己现在说出来的话,一个弄不好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所以需要慎重起见。
见到韩成陷入思索之中,朱元璋也没有开口催促。
边上的朱标看着韩成,心里有些担忧。
怕韩成在这个事情上,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。
毕竟他经过一番思索,不能说没有想到解决办法,只是所想到的解决办法,没有一个拥有特别好的效果。
由此可以看得出来,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!
韩成这一次,又是一反常态的没有立刻开口说话,而是陷入到了沉思里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由不得朱标不担心。
怕韩成在这事情上,也没有什么好办法。
好在韩成的沉思,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结束了。
见到韩成抬头,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,都立刻将目光落到了韩成身上。
“这件事情,也不是没有办法进行调和。”
韩成望着二人说道。
“武勋最大的问题,就是到了后来,越来越难以得到新鲜血液补充。
出现人才断代。
总是在最初的那些武勋后代里面打转,是不成的。
文官是从全国搜罗人才,武勋却是只那么些,长时间下去,必然比不过。
所以,陛下今后在开科举的时候,这可以将武举一并给开了。
也从全国收拢人才。”
听到韩成这样说,朱元璋脸上并没有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因为韩成说的办法并不新鲜。
“武举是武则天时就开创的,开创初期,确实令人耳目一新,起到了一些作用。
但从后面的它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,所取得的作用,只能说是微乎其微。
想要凭借武举,就与文官分庭抗礼,是难上加难。
不说弱宋,就算是我大明,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武举与科举并举,到了后来,文官还是会压住武将……”
朱标迟疑了一下之后,望着韩成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。
武举这个办法,韩成没有说的时候,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,其实都已经想到了。
但都觉得仅仅凭借一个武举,是根本不顶用的。
相对于科举而言,武举太过于不起眼。
但凡有点志气,在读书上面有些本事的人,都会选择读书考科举,而不会去考武举。
如果韩成说的解决办法,只是武举的话,那可就太令人失望了。
韩成闻听朱标之言道:“大哥,我说的武举,和之前的武举不一样。
以往的武举,说是武举,其实朝廷做的并不好,本身在重视程度上,就远远比不上科举。
全国各地,都有各种各样的学院,用来教授四书五经这样的知识。
但却基本上没有相应的,专门教授兵书战阵的军事学院。
因此上科举所获得的人才,都是受过各种正教育的。
武举则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野路子。
不是说野路子里就没有人才,但总体来说,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,和科举比起来,要少的太多。
底蕴远远不够。
在我看来,设立武举的前提,就是必需先设立军事学院,教授相应的军事知识。
若没有这个前提,就进行武举,那实在是过于流于形式。”
武举的前提,是建设军事学院?
朱元璋朱标二人,听到韩成的话后,瞬间有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。
对啊!
武举和科举,之所以产生的效果非常大,那是因为本身就存在天大的差别。
传授儒家知识的学院到处都有,可传授打仗知识的学院呢?
至少大明现在都没有。
平常也都是军中传授一些。
可就是军中,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,才能学习兵法这些知识。
至于说军队之外,那就更不要提了。
一般都是原有的功勋家庭,或者是原本在军中干过,拥有一定知识的,才会给后代传授相应的东西。
这些都是私下里、不成规模进行的。
和科举比起来,那简直不要差的太远!
是啊!
文人可以设立各种学院来传授知识,为何武勋就不能做同样的事?
原来是自己之前想错了!
同样都是武举,自己等人想的武举,和韩成所说的武举,差距竟这样大!
“只是……这兵马之事,和读书人读书还是有很大不同。
只怕就连那些军中的很多将领,都不愿意将所掌握的东西,拿出来教授其余不相干的人。
他们中的很多人,更愿意将之私藏起来,只传授给自己的子孙,亲信。”
朱标的声音响了起来,说出了很多武将的心思。
韩成摇摇头道:
“这个陋习必须要打破,我华夏多少好东西,都是因为一个敝帚自珍,湮灭在了历史长河里。
武将想要站起,想要不在后面被彻底压下,军事学院是重中之重。
若是大明武将之中,都是这等鼠目寸光之辈,那到后来被压的跪下舔文官鞋底子也是活该!”
朱元璋道:“军事学院必须建立,不是一些武将们反对就行的。
哪里都不缺少蠢货。
作为一个带头人,要是因为这些蠢货的叽叽歪歪,为了照顾这些蠢货的意见,就不去做正确的事了,那才是真的愚蠢!”
设立军事学院的好处,显而易见。
朱元璋只是以往的时候,没有往这方面去想过,毕竟以往也没有这等先河。
可现在,听了韩成这样一说,再一琢磨,马上就看出了这里面有多大的好处。
确认这是一招妙棋之后,朱元璋马上决定,今后就这样做了。
至于一些武将,会对此有意见?
哪个有意见,哪个就过来与他说!
他会亲自和他们分说,这里面的利害关系。
“除了设立军事学院之外,还要提升军人的地位。
让军队成为一个,令许多百姓向往的地方。
形成一人当兵,全家光荣的氛围。
让军队变成如同科举考试那样,令无数人趋之若鹜,挤破脑袋想要往里面进。
只有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,那武将的根基才算是彻底的立住。
做皇帝的再稍微有点手段,今后就不会让文武失衡。”
韩成声音继续响起,诉说着他在这些事情上的看法。
随着韩成这话说出,朱元璋还有朱标二人反应都差不多。
那就是都觉得,韩成提出的设想非常好,但又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!
让众多百姓,觉得当兵和读书科考是一样的地位?
让许许多多的人,挤破头去想要进入军队?
这咋可能!
根本不可能的!
除非如同大秦那样,施行耕战制度,并辅佐以严峻的刑法。
不然根本不可能!
可历史也证明,秦朝的耕战制度,只有在国家飞速扩张时期才成。
不然的话,很容易就会四分五裂。
轰然倒塌。
“韩成,这……太难以实现了。”
朱标稍微一思索,就觉得困难重重,甚至于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。
这事情做起来,可远比建立军事学院,都要更加的困难。
改变整个社会对成为军人的认知,以参军为荣。
这事情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离谱。
想要做到太难了!
“猛的听起来确实挺离谱,似乎根本无法完成。
但真的做起来,也是有办法的。”
韩成说着,竖起一根手指:“第一,便是要给军队足够的粮饷。
哪怕是最为普通的士卒,每月所能够领到的粮饷,也需要高于普通人的正常水准。
这是最基础的一条。
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读书,科考?
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,一旦考中,就可以做官。
社会地位随之提升不说,权柄在手,还有俸禄。
就算是一点不贪,那也远比普通人过的好。
读书和出人头地挂钩了,人们怎么会不读书?
让人饿着肚子,空谈理想是不行的。
肚子是忠诚的,知道该往哪里去。
只要陛下能做到,让普通士卒过的都比普通百姓好,那百姓们对于成为兵卒,肯定会异常踊跃。”
朱元璋朱标二人的面色变了变。
韩成说着,又竖起一根手指:“第二,就是要净化军队。
比如说,罪行里面有一个叫做发配充军,这点就需要废除!
不然这军队,就容易被人唤做贼配军。
严重拉低军队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。
军队里的,哪怕是再普通的兵卒,都需要身家清白之人才行。
想要当兵,除了考虑想要当兵之人自身的状况身体素质之类的,就连其直系亲属的父辈,祖辈都要调查审核。
看看其父辈祖辈,是不是身家清白,有没有作奸犯科。
将当兵的标准给提升上去。
不是谁想要当兵就可以当兵的。
和做官一样,父辈祖辈作奸犯科,后代无法参加科举。”
听到韩成这话,朱元璋的眼睛亮了。
“这个好!”
朱元璋满是惊喜的出声道。
“这样的制度一旦实施下去,那么作奸犯科之人,肯定会大大减少!”
朱元璋就是一路从穷苦走过来的,他太清楚众多百姓,对后代的态度了。
绝大部分人,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出息。
望子成龙。
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,对于会影响子孙后代前途的事,肯定不愿意去做。
哪怕就算是没有这方面的影响,其实许许多多人的子孙后代,还是和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,只是普通人,成不了官,当不了人上人。
可他们也一样是不愿意,将这一丝一毫的可能,给主动丢掉。
这样的一个束缚,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给束缚住。
但肯定会有不少人,在想要作奸犯科之时,会为此而犹豫的。
这一招确实很不错!
韩成等朱元璋把话说完,就又一次的伸起了一根手指头道:“再一个,就是要严明军纪,要对将士进行宣传和思想教育。
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战,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。